胎毛文化的由来与衍生
发布时间:2011-09-29 来源: 点击:1030
胎儿在母体内孕育至4~5个月时开始生长毛发即“胎毛”,胎毛呈圆锥形,胎毛中的基因数值可以完整地记录下宝宝和母亲的各种健康信息。伴随着胎儿的成长、出生,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,只有人生中唯一一次具有自然发锋的胎发,可以留作长期保存的珍藏品。
保留胎发可以追溯到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时期,当时就已有保留胎发并用胎发做笔的记载。南朝梁武帝时,宫中曾以婴儿的胎发制成毛笔,以供朝廷奖赏忠义有才之士,笔杆用材有金、银,以及文竹等,用以区分德行、功绩的等级,这便是胎毛笔最初的起源。发展到唐朝,当时的文人雅士已将制作胎毛笔视作流行时尚,一位唐朝僧人就曾赋诗一首“内惟胎发外秋毫,绿玉新栽管束牢”,可见胎毛笔在当时之珍贵与普及。
胎毛笔还有一个优美的传说:唐代一位穷书生要进京赶考,因家境贫寒,无银购笔,其母便用他出生时所剪下的胎毛整理成束再配上竹节制成毛笔,并寄望儿子能用这样一支维系着母子亲情的笔取得好成绩。果然穷书生高中状元,于是世人纷纷传闻状元能金榜题名全乃胎毛笔所赐,故胎毛笔又被世人视为“状元笔”、“智慧笔”。
直到元朝入主中原胎毛笔流行风才逐渐趋于衰落,但这股风潮却从唐朝传送到日本,并风靡至今。日本人自古即有保留孩子胎发的习惯,来作为孩子一生的纪念品,甚至成为子孙永恒的传家宝。但随着时光流逝,胎发很容易遗失散落,将胎毛制成笔不仅可以长久地保留,还可以作为一些特殊日子,例如成人时、结婚时最有纪念意义的礼物,家长还可以在上面写上美好的祝福语。
台湾在大约民国七十年左右从日本引进了胎毛笔的制作工艺,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将胎毛成笔的概念重新引入内地,并发展成一种新兴行业。由于婴儿胎发质地很软,易卷曲,不如普通毛笔在使用上那般挥洒自如,但其纪念价值要远远高于其使用价值,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”,它凝聚着东方人最珍视的血缘亲情,能让孩子一生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; “乳笔相伴,才智相随”,寓意着激励孩子"用自己的毛发之笔,书写自己的人生之路!"。此外,我国古书上亦曾记载民间流传着胎毛笔可为婴儿驱除灾难、安身去病、延年益寿的功效,因此,胎毛笔也被作为老百姓为婴儿驱邪避凶的护身符。
相比普通的兔毫、羊毫、狼毫等毛笔,胎毛具有吸墨力强,质地柔软、不易腐、不蛀不烂的特点,但在制作上,胎毛笔比普通毛笔的制作工序要复杂许多,需经过三十多道工序,例如:胎毛长短、粗细、卷直各不同,首先要筛选合适的笔杆,然后将胎毛挑出毛尖方向、整平毛发、排列毛尖、切齐毛根、切定笔形、风干脱脂、固定笔头、胶粘笔杆、直至雕刻姓名等等。由于胎毛的珍贵,制作过程中不允许有胎发损坏,所以其制作过程要比一般毛笔更为谨慎细心、工序更为繁杂琐碎。基于以上缘故,胎毛笔的价格要略高于普通毛笔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胎毛文化发展至今已不仅仅局限于胎毛笔,爱百年文化艺术中心相继创意设计出胎毛坠、手足链、车挂等可以随身携带,随车出入的上百种胎毛纪念品,寄予宝宝安康,驱邪避凶的护身之意,并可将胎毛制作成各种胎毛画,挂在家中,即是最珍贵的纪念品,又是最好的工艺装饰品。